2025年9月,叙利亚过渡总统沙拉突然宣布与以色列的谈判“几天内或有突破”。 这是自1948年两国处于战争状态以来的首次重大外交接触。 更引人注目的是,叙利亚外长西巴尼25年来首次访问华盛顿,美国突然解除对叙制裁。 但谈判的核心障碍直指戈兰高地——以色列坚持保留战略要地赫尔蒙山,而叙利亚要求收回全部被占领土。 这场谈判背后,是大国博弈、地区矛盾与生存需求的激烈碰撞。
谈判背景:战争状态下的破冰
叙利亚与以色列自1948年以来始终处于正式战争状态。 2024年12月,巴沙尔政权倒台,叙利亚进入过渡政府时期,国内经济濒临崩溃。 新总统艾哈迈德·沙拉面临国库仅剩战前40%、半数人口饥荒的严峻局面,急需外部资金重建国家。 以色列则趁叙利亚政权更迭之际,加大军事打击力度,对叙发动数百次空袭。 此次谈判由美国暗中推动,叙利亚外长访美被视为美叙关系转折的标志。
双方条件:领土与安全的硬博弈
以色列通过战略事务部长德尔默提出一份安全协议草案,要求将叙利亚南部划分为三个区域,设置非军事区和禁飞区,禁止叙利亚飞机进入大马士革与以边境之间的空域。 以方明确要求保留戈兰高地的赫尔蒙山(海拔2800米),因其可监控叙利亚首都全部动向。 作为交换,以色列承诺撤出在巴沙尔政权倒台后占领的叙利亚土地,但戈兰高地除外。
叙利亚则坚持以色列必须尊重其领空和领土完整,并要求收回戈兰高地全部主权。 过渡总统沙拉强调,任何协议需接受联合国监督,且现阶段“和平与正常化不在谈判范围内”。
大国干预:美伊暗战与地区角力
美国突然解除对叙利亚制裁,并积极撮合谈判,被分析人士视为“针对伊朗”的战略行动。 伊朗革命卫队频繁在大马士革巡逻,土耳其则在叙北部增兵3万,两国均反对叙以和解。 美国试图通过削弱伊朗在叙利亚的影响力,巩固其中东主导权。
历史上,美国曾以每年13亿美元军援换取埃及收回西奈半岛,但此次拜登政府明确不愿为叙利亚提供类似资金支持。 特朗普政府虽推动谈判,但忙于大选无暇实质性投入。
戈兰高地:战略与利益的焦点
戈兰高地自1967年被以色列占领后,成为叙以核心争议。 以色列在此修建了大量军事设施,包括新雷达站和定居点。 当地5万以色列居民经营着15个葡萄酒庄,年产值达1亿美元,产品贴“加利利标签”销往欧洲。 而原住民德鲁兹人虽持以色列护照,却心向叙利亚。
国际社会始终未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。 联合国安理会1981年第497号决议明确认定以色列的吞并“无效且无国际法律效力”。
谈判前景:僵局与象征性妥协
分析普遍认为谈判可能产生三种结果:以色列象征性后退几公里并接受美国少量粮食援助;维持现状;或(最不可能)以色列真正归还土地。 叙利亚民众更急需面粉和药品而非领土象征,但政治家需“面子”,商人需土地利益。 最终可能如1974年埃以和谈,以外交握手开场,以实际对峙收场。
谈判桌上,叙利亚握着饥荒与废墟的筹码,以色列揣着军事与经济的底牌。 戈兰高地的葡萄酿成了酒,却浇不灭半个世纪的战火。 若赫尔蒙山的雷达继续俯瞰大马士革,而叙利亚人仍喝不到自己土地产的酒——这场谈判究竟是谁的胜利?
景盛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-新手配资-靠谱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