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期的军事发展:从专业素养到装备困境
民国时期虽然整体局势混乱,但军人的专业素养却值得肯定。1914年一战爆发时,德军攻破比利时列日要塞的战术就引起了北洋政府的重视。袁世凯总统专门下令让在京军官研究这个战例,当时还只是基层军官的周荫人凭借出色的分析脱颖而出,后来一路晋升至陆军中将。
狙击战术因其高效性也引起了中国军界的关注。这种战术特别适合当时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。可惜袁世凯去世后,北洋政府陷入混乱,根本没有能力发展军工。地方军阀如阎锡山和张作霖虽然重视军工,但主要解决的是武器数量问题,对技术要求高的狙击步枪有心无力。
展开剩余70%南京国民政府时期,虽然蒋介石政府问题很多,但仍有不少人在推动军队现代化。这一时期中德关系密切,德国对中央军影响很大,从训练到装备都带有明显的德国特色。著名的巩县兵工厂就是这时建立的,其生产的中正式步枪几乎就是德国毛瑟Kar.98b的翻版。
理论上在中正式步枪上加装瞄准镜就能改造成狙击步枪,但中国当时无法自主生产光学仪器。1936年,国民政府兵工署在南京筹建光学器材厂,可惜抗战爆发打乱了计划,工厂被迫迁往昆明,直到1939年才正式投产。整个抗战期间,狙击步枪始终未能大规模装备部队,只有驻印军和东北抗联教导旅等少数部队使用过。
抗战胜利后,狙击步枪在解放战争中依然没有用武之地。直到抗美援朝时期,志愿军在三八线对峙阶段发起的冷枪冷炮运动,才让狙击战术真正得到应用。不过当时使用的仍是普通栓动步枪。
朝鲜战争后,解放军的重点转向应对美苏威胁。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,如何防御苏联装甲部队成为首要任务。这时,56式半自动步枪的出现部分解决了装备问题。这款仿制苏联SKS的步枪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出色,是解放军首次在单兵装备上领先对手。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后,它才逐渐被81式枪族取代,但在警用领域仍作为狙击武器使用多年。
对越自卫反击战暴露了56式枪族的问题,也凸显了狙击步枪的重要性。1979年,我军开始仿制缴获的苏联SVD狙击步枪,1981年完成79式狙击步枪的研制。但由于使用53式机枪弹而非专用狙击弹,精度不理想。经过改进后,1985年定型为85式狙击步枪。这两款枪都存在瞄准镜易松动和后坐力过大的问题。
90年代,随着小口径步枪的推广,88式狙击步枪应运而生。这款5.8mm口径的步枪在精度、重量等方面都有提升,但也存在两脚架易断、瞄准基线低等问题。随着城市作战增多,其性能逐渐不能满足需求。
进入21世纪,为应对反恐需求,我国研制了CS/LR3、CS/LR4等新型狙击步枪。其中CS/LR4采用北约7.62×51mm弹药,被戏称为26万式。此外还有8.6mm口径的QBU-202等新型号,填补了火力空白。
中国狙击步枪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完整历程。如今已形成包括5.8mm、7.62mm、8.6mm等多种口径的狙击步枪体系,能够满足不同作战需求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景盛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-新手配资-靠谱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