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资治通鉴的传奇故事》
第22章
翻开《资治通鉴》的第一页,记载的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时期的历史。时光流转百年,一位改变战国格局的君主登上历史舞台——秦昭襄王(又称秦昭王)。
这位在位长达56年的秦王,凭借樗里子、魏冉等皇亲的辅佐,以及范雎、白起等旷世奇才的协助,不仅削弱了六国势力,更将象征王权的九鼎收入囊中,为延续近八百年的周王朝画上了句号。他承继了秦孝公、秦惠王的霸业,又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铺平道路。可以说,秦昭王的一生,就是半部战国风云史。
让我们走进这位传奇君王波澜壮阔的一生,以及那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们。真实的历史,往往比虚构的故事更加精彩绝伦。
展开剩余85%第一章:意外继位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:秦武王酷爱举重,身边聚集了任鄙、乌获、孟说等一众大力士,都因此获得高官厚禄。公元前307年八月,酷暑难当,这位特立独行的君王却光着膀子与孟说比赛举鼎,结果因用力过猛导致经脉断裂而亡(《史记》记载为膝盖受伤)。无论哪种说法,这种死法都堪称前无古人。更惨的是陪练的孟说,不仅自己丢了性命,还连累全族被诛。
表面看这是个君王玩物丧志的悲剧,实则暗藏深意。秦武王为何要举鼎?又是在哪里举鼎?
《史记·秦本纪》揭示了答案:年轻的秦武王曾对甘茂说:我希望能坐着车驾直通三川,亲眼看看周王室的威仪,这样死而无憾。为此他派甘茂攻打韩国宜阳,经过血战终于得手。随后他亲赴洛阳,不仅观赏了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,更亲自举鼎示威。这分明是在向周天子挑衅!
当年楚庄王只是询问九鼎轻重,就遭到严厉斥责。而秦武王直接动手举鼎,其霸气可见一斑。可惜他终究是德不配位,没能驾驭这千斤重器,最终应验了自己死不恨矣的豪言。这种因公殉职,倒也算不上昏君。
但问题来了:年仅二十出头的武王尚未留下子嗣,秦国这个中原第一强国的继承人该是谁?各方势力虎视眈眈。
第二章:芈月传奇
史载:秦宣太后异父弟曰穰侯魏冉,同父弟曰华阳君羋戎;王之同母弟曰高陵君、泾阳君。其中魏冉最为贤能,早在惠王、武王时期就已掌权。武王猝死后,诸公子争夺王位,最终是魏冉力排众议,拥立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继位,即秦昭王。
昭王的母亲芈八子(电视剧中的芈月原型)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太后的女性。一个远在异国的人质,凭什么能继承大统?这要从当时的权力格局说起。
秦惠王有两位宠妃:惠文后和芈八子。惠文后之子秦武王死后,她想扶持庶子公子壮继位。而芈八子有三个儿子,长子嬴稷在燕国为人质,另两个幼子留在身边。
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实力。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在朝中经营多年,权倾朝野。加上芈八子其他亲属的势力,形成了强大的政治集团。相比之下,惠文后势单力薄,最终败下阵来。
昭王即位后,立即任命魏冉为咸阳卫戍司令。魏冉也不负所托,迅速平定公子壮等人的叛乱,将武王后驱逐至魏国,肃清了所有反对势力。史书上寥寥数语背后,是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。
当时昭王虽已二十岁,但尚未行冠礼亲政。宣太后垂帘听政,魏冉辅佐朝政。不过魏冉并未立即出任丞相,当时的相位仍由武王的旧臣樗里子和甘茂把持。这两位丞相却是水火不容。
第三章:智囊丞相
樗里疾,秦惠王之弟,因其母为韩国女子,故与惠王同父异母。这位足智多谋的皇族,被秦人尊称为智囊。惠王时期,他南征北战,屡建奇功,受封严君。武王继位后,他与甘茂分任左右丞相。
昭王即位时,樗里子既是丞相又是王叔,地位举足轻重。他安稳担任相国七年,最终寿终正寝。更神奇的是,他临终预言自己墓地百年后会被天子宫殿环绕,后来西汉的长乐宫、未央宫果然应验。
这位智囊历经三朝,功勋卓著。当年张仪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,真正领兵征战的正是樗里子这样的皇族将领。
第四章:客卿丞相
与樗里子不同,甘茂是外来客卿,命运更为坎坷。秦武王元年,他因伐蜀有功拜为左丞相。当武王想攻打韩国时,甘茂起初推辞,直到武王在息壤与他盟誓,承诺不听信谗言,他才率军出征。
五个月久攻不下时,果然有人进谗言。甘茂只问了一句:息壤之盟还在吗?提醒武王兑现承诺。最终增兵攻克宜阳,斩首六万。
但武王死后,失去靠山的甘茂在昭王元年逃亡齐国。虽然他在《资治通鉴》中仅出现四次,但他有个著名的孙子——十二岁拜相的甘罗。
第五章:亲政之路
公元前304年,22岁的嬴稷行冠礼亲政。他首先与楚怀王会盟,归还上庸之地。这源于宣太后的楚国背景,初期政策偏向与楚交好。
但局势很快变化:第二年,齐、魏、韩因楚背盟而攻楚,楚太子入秦为质;第三年,楚太子杀秦大夫逃亡,引发秦楚交恶;第四年,四国联军大败楚军;第五年,昭王派舅舅芈戎伐楚,斩首三万。
同年樗里子去世,昭王出人意料地任命赵国人楼缓为相,这与其对赵国的特殊感情有关——当年在燕国为质时,是赵武灵王护送他回国继位。
而这位赵武灵王,即将上演一出惊世骇俗的大戏。
(后续内容省略,保持原文结构完整)
发布于:天津市景盛配资-杠杆炒股配资-新手配资-靠谱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